赵炜这个人,提起她来,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,但她跟周总理的故事,确实是新中国早期历史里一段挺有意思的插曲。她从一个普通东北女孩,一步步走到周总理身边当秘书,再到后来差点被调走,又被总理亲自留下来,这事儿听起来挺接地气,却也透着那个年代的特殊味道。
赵炜是1932年出生在辽宁沈阳新民市的一个普通家庭。那时候东北还是个不太平的地方,家里条件一般,但父母挺重视教育。她上的是沈阳第七女子中学,成绩不错,性格也挺温和,平时喜欢读书,梦想着以后当个老师。不过,1949年新中国成立,紧接着1950年抗美援朝打起来,18岁的赵炜没继续念书,而是响应号召,跑去后方机关当了个办事员。那会儿她干的活儿挺简单,整理文件、传递消息,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但心里觉得挺充实。
1953年,战争结束,赵炜被组织看中,送到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学习。这地方专门培训机要人员,她在那儿学了密码破译、文件管理,整整一年,练得手脚麻利,字也写得特别工整。1954年毕业后,她被分到北京,进了国务院机关,先在译电科和校对科干活儿,负责处理密电和校对文件。那时候的工作要求特别高,一个标点都不能错,她每天盯着文件,眼睛都快熬花了,但她愣是没出过大差错,领导和同事都挺认可她。
1955年,23岁的赵炜接到通知,被调到周总理办公室当秘书。这对她来说是个大跳跃,从普通机关工作人员到总理身边,压力可想而知。她被分在财经组,负责整理经济数据和文件,后来又调到机要组,处理更机密的东西。赵炜干活儿特别细心,脑子也灵活,周总理对她印象不错,慢慢地把一些重要材料交给她处理。她还拿到了总理办公室的三把钥匙之一,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信任,连邓颖超都没这待遇。
在西花厅的日子:见证历史也融入生活
赵炜在周总理身边干了好几年,1958年正式当上值班秘书。这活儿不轻松,每天得跟着总理的节奏走,他熬夜她也得熬夜,经常忙到凌晨。她负责整理文件、准备汇报材料,有时候还得临时处理突发情况。周总理记性特别好,对数字敏感,有回赵炜递上去一份报表,总理觉得数据不对,她赶紧回去查原始资料,核对了一遍又一遍,最后确认没问题,总理还笑着夸她认真。
那时候西花厅的气氛挺特别,周总理虽然是大领导,但一点架子都没有。生活上特别简单,早饭就一杯牛奶几片面包,中晚饭也就一荤一素。他跟邓颖超感情好,俩人没孩子,对工作人员的小孩特别疼。赵炜1956年跟机要处组长赵茂峰结婚,生了个儿子叫赵珂,小家伙经常被带到西花厅玩儿,总理和邓颖超一点不嫌烦,还挺喜欢逗他。
赵炜在西花厅不光是工作,也慢慢融进了这个大家庭。她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小姑娘,变成了总理办公室里靠得住的人手。她的认真和踏实,让她在同事中间也挺有口碑。
调北京化工厂的风波:总理亲自过问
1957年底,事情起了变化。当时中央掀起一股精简机构的浪潮,起因是某领导的秘书出了差错,毛主席觉得秘书太多可能会拖效率,就跟周总理提了建议。周总理很重视这事儿,决定从自己办公室开始裁人。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接到任务,要各小组砍掉一半人,赵炜的名字也在名单上。她被安排调到北京化工厂当专职团干,负责青年工作。
这消息对赵炜来说挺突然。她级别不高,调走这种事儿本来不用惊动总理,直接组织上定了就走人。童小鹏通知她的时候,她也没多想,收拾东西准备交接。那天是周五,她把手头文件整理好,周六又忙了一天,把交接清单写得清清楚楚。到了周六晚上,中南海紫光阁有个舞会,她想着去一趟,算是跟西花厅的同事告个别。
舞会上赵炜碰到了周总理。她鼓起勇气跟总理说了自己要调走的事儿,总理听完有点意外,问她已经定了没有。她说是办公室安排的,周一就报到。总理皱了皱眉,说了句“你走为什么没人告诉我”,还让她回去跟童小鹏说,别调了。这事儿让赵炜挺感动,她级别低,这种调动一般不报到总理那儿,可总理还是关心她留不留。
第二天,赵炜找到童小鹏,把总理的话转告了。童小鹏有点惊讶,但没多说,让她等着通知。中午,办公室正式通知她不用去化工厂了,继续留在西花厅。后来听说,总理当天上午专门找童小鹏确认了这事儿,确保她不走。这场风波就这么过去了,赵炜挺感激总理这份信任,也更珍惜在西花厅的日子。
留下来的岁月:从秘书到家人
留下来后,赵炜的担子更重了。她从机要干事升到值班秘书,参与了不少大事。1964年10月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,她负责把总理审定的新闻稿送到新华社。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加班,把文件装好,送到新华社社长朱穆之手里,第二天消息传开,她心里特别振奋。
1960年还有一件事儿印象深。人民银行打来电话,说有人要提取20万现金,问总理有没有批示。赵炜一听就觉得不对,赶紧汇报,周总理指示公安部查清楚,她全程盯着,最后抓住了诈骗的人。
1965年,赵炜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得了风湿性关节炎,身体撑不住了。周总理知道后,把她调到邓颖超身边当秘书,留在西花厅但不用值夜班。她挺感激这份照顾,也开始更多地陪着邓颖超。1972年,周总理查出癌症,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,让她以后照顾好邓颖超。她哭着答应了。1976年周总理去世,她陪着邓颖超处理后事,后来全家搬进中南海,继续陪着邓颖超。
1992年邓颖超去世,赵炜按遗愿把骨灰洒进天津海河。她在西花厅待了37年,从23岁到60岁,从一个普通秘书变成了总理夫妇身边的亲人。她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慢慢站起来的过程,也用自己的忠诚和踏实,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。
现在看赵炜这37年,她干的活儿可能没啥大新闻,但就是这种默默付出的精神,撑起了新中国早年的底子。她不是啥大英雄,就是个普通人,可她用自己的方式,参与了历史,也留下了点啥。
说到今天,咱们这时代跟那时候不一样了,但赵炜身上那种认真劲儿、对国家的感情,还是值得学学。不管干啥,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事儿,可能就是对得起自己,也对得起这个国家。她这辈子,没白活。
参考资料
郭海鹰,任光莉.感受身边的伟大——访周恩来、邓颖超秘书赵炜同志[J].党员干部之友,2013,(08):12-15.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配资网站查询,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,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