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宇峰醒来时,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硬板床上。天花板上悬着一个拉线开关的灯泡,墙上的日历赫然印着“1984年6月15日”。
他起身环顾四周,房间简陋却整洁:一张木桌,一把椅子,一个掉了漆的衣柜。桌上放着一台半导体收音机,窗台上摆着几盆仙人掌。窗外,几栋老式居民楼排列整齐,远处有烟囱冒着白烟,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。
“这是...什么地方?”吕宇峰喃喃自语,摸了摸身上的确良衬衫和涤纶裤子,感觉既陌生又熟悉。
门外传来母亲的声音:“宇峰,快起床吃早饭了,一会儿去厂里报到可别迟到!”
“厂里报到?”吕宇峰困惑地重复着,突然一段不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涌入脑海——他是刚顶替父亲岗位的返城知青,今天要去机械厂第一天上班。
餐桌上,母亲端来稀饭和馒头,还有一小碟咸菜。“到了厂里要听老师傅的话,好好学技术,”父亲看着报纸头也不抬地说,“现在改革开放了,学门手艺将来有用。”
展开剩余70%走出家门,吕宇峰被八十年代的街景震撼了。满大街的自行车流,偶尔驶过的上海牌轿车,路边宣传栏上贴着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的标语。收音机里传来“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”的歌声,小卖部门口排着队买北冰洋汽水的孩子。
机械厂车间里,机器轰鸣。老师傅递给吕宇峰一套工具:“小伙子,从今天起,你就跟我学钳工。记住,手艺是立身之本。”
日子一天天过去,吕宇峰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。他学会了操作老式机床,下班后和工友们打篮球,周末去文化宫参加舞会。他甚至还用积攒的工资买了一台红梅牌相机,记录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。
最让吕宇峰惊喜的是发现了厂里的图书室。在那里,他读到了刚刚出版的《走向未来》丛书,感受到了思想解放的萌动;他看到了年轻工人们聚在一起讨论诗歌文学,激情澎湃地争辩国家未来。
一个夏夜,吕宇峰和几个年轻工友坐在厂区屋顶上,望着星空聊天。
“你们想象过四十年后的世界吗?”吕宇峰突然问道。
“四十年?那得是2024年了!”最年轻的小张笑道,“那时候肯定实现四个现代化了,咱们都能住上楼房,家家有电视电话!”
“我觉得将来会有一种机器,能把全世界的信息都连在一起,人们坐在家里就能知道天下事。”吕宇峰忍不住说。
工友们哄笑起来:“宇峰,你这梦做得太美了!比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还玄乎!”
吕宇峰也笑了,没有争辩。他知道这一切都会成真,甚至远超他们的想象。但他也突然意识到,这个看似简单的时代,有着后来失去的什么——那种对未来的纯真期待,那种集体奋斗的凝聚力,那种物质匮乏却精神饱满的生活状态。
“其实,这个时代也很好。”他轻声说,但没人听见。
一年后的同一天,吕宇峰再次醒来,发现自己回到了2024年的家中。手机屏幕闪烁,电脑待机,智能音箱提示着今天的日程。
他恍惚了片刻,然后走到书桌前,打开抽屉翻找。在最底层,他摸到了一张照片——一群年轻工人站在机械厂门前,笑容灿烂,正中那个正是他自己,手里还拿着那台红梅相机。
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:“赠宇峰:愿你我都能奔向未来,也不忘过去。1985年夏。”
吕宇峰的眼眶湿润了。那不是梦,那是一段真实存在过的时光,是一次与父辈青春的意外相遇。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:“我们那时候啊,穷是穷点,但人人心里都有一团火。”
现在,他心中也燃着那团火了。
发布于:浙江省配资网站查询,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,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