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民党军中,主持整编军队的一般都是陈诚,不过由于国民党军的派系极为复杂,而资源又不是无限的,所以历次整军都未能收得理想效果。
但是因为在整军过程中,陈诚自然会优先照顾自己的“土木系”,所以其基本部队从第18军第11师不断发展壮大,成为中央军系统中规模最庞大、战力也最强的军系。
到1947年夏季,东北国民党军在我军的攻势下损失惨重;据熊式辉上报称,其东北驻军损耗达70个营。
在这种情况下,老蒋将陈诚派到东北,代替熊式辉、杜聿明;而陈诚为了整编东北军队,也将自己“土木系”的整军经验在东北进行了推广实践。
“土木系”的扩军,关键就是掺沙子合编,通过以老带新、以老混新的方式来消化提升。
不过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上,“土木系”的基本部队并不多。
其头号嫡系整编第11师,二号嫡系整编第54师、三号嫡系第94军,以及“土木系”的其他外围军系当时都在关内。
以东北诸部来说,只有新1军第50师、新6军第14师是之前从第54军中划拨的,不过这两个师已分别编在新1军、新6军中数年,且并不占到军内的主体地位。
所以陈诚的东北整编,并不能以其“土木系”为基干,进行全盘消化,但是陈诚依然依然在这方面着力不小。
比如以土木系出身的戴朴执掌青年军第207师,该师当时辖3旅9团外加一个炮兵团,实际基本就是军级。
另外陈诚将第14师从新6军中分出来,另外组建新3军,由土木系出身的龙天武(原第14师师长)任军长。
另外把新1军中的新38师分出来,另外组建新7军,这样留下的新30师、第50师中,土木系的力量就可以主导,而此时的军长也是原第50师师长潘裕昆,同样是土木系出身的将领。
陈诚在东北另外扩建的一个军是新5军,这个军的“打造”同样很有意思。
新5军同当时东北的部分主力军一样,也是指挥2个主力师、1个暂编师的架构,但却是完完全全“拼凑”的产物。
该军所辖第43师,是陈诚自己“土木系”的部队,隶属于华北的第94军;在应对东北我军的秋季攻势时,从华北方面增调而来,结果没有归建,就被留在了东北当地。
尽管从建制上来说第43师仍归第94军,但从第13军在东北的第54师后来就被扣下,归入新3军的情况来看,这个师被新5军“吃掉”,可能只差一道命令了。到时候,陈诚“土木系”的部队在东北的影响力可就不小了。
而真正隶属于新5军编制的主力师,是从第52军抽调出来的,即第195师。
该师前身为河南省保安团,全面抗战爆发后扩编为预备第12师,后来改为第195师,并划拨给第52军。
东北作战期间,第195师虽然不是装备最好的,但被认为是比较好用的一支部队,经常被调出第52军独立使用。
所以在分编部队时,干脆就把这个师抽出第52军,而由其师长陈林达担任新5军军长。
虽然陈林达并非陈诚“土木系”的将领,但在给其升职授勋时予以方便,再加上新5军系统内的第43师为陈诚“土木系”的部队,所以其对新5军的掌控力度还是可以的。
除了指挥第43师、第195师这两个主力师外,新5军建制内还有暂编第54师;这个师是由国民党军收编的地方部队——步兵第1支队改编的。
由于当时国民党军改编的这些暂编师只能用来防御,所以执行机动作战的就是第43师和第195师,在兵力数量上也是后两师为多。
基本上第43师和第195师各有1万人左右,暂编第54师大约有七八千人,外加军直属队的数千人,全军总兵力为3万余人,装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。
在东北我军的冬季攻势下,新5军主力于1948年1月初,覆灭于公主屯之战中,军部及第43师、第195师2万余人被歼(其中属于新5军本部的有16000余人,但据国民党空军王叔铭报称新5军两师确有2万余人,估计差额是战场逃散以及留守的部分兵力)。
而当时暂编第54师守辽阳,城内还有所谓的“清剿总队”、交警、第52军运输团以及几个军的留守人员,总计11000余人。
2月1日,辽阳攻城战开始,几天之后该部亦告全军覆没;至此诞生了才几个月的新5军,就这样完蛋了。
该军覆灭后,第94军派出军参谋长到沈阳收容,随后开回关内整补,又重归了第94军建制;而第195师也得以重建,但并未以该师为基础重建新5军,而是跟青年军第207师合编为第6军;这个军实际上不算真正编成,第207师基本还是独立师,后来第195师是编在第49军中。
而另外成立的新5军,则是以第26师、暂编第50师、暂编第60师编成,这也算后话了。
配资网站查询,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,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