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白崇禧是国民党桂系里的主要人物,其军事与政治才能均为人称道,因此得了个“小诸葛”的称号。
他的一生,阅人无数,鲜少有人能真正触动他内心深处的敬佩,步入晚年的他,更是罕见地公开表示自己这辈子最敬佩两个人。
一个是胡琏,而谈及另一位,白崇禧总是笑而不语。
那么,这两人究竟做了什么能让“小诸葛”也为之折服?而那位“不敢说”之人究竟是谁?
“小诸葛”白崇禧
白崇禧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智,勤奋好学,于1914年踏入了当时中国顶尖的军事学府—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。
保定军校作为当时中国军事教育的翘楚,在军界享有极高的声誉,而白崇禧作为其中的佼佼者,自然也在国民党内中有不小的威望。
在新桂系(以李宗仁、白崇禧、黄绍竑为代表)打败了老桂系(以陆荣廷、沈鸿英为代表)后,白崇禧担任“定桂讨贼军”前敌总指挥协助李宗仁统一广西。
面对兵力远胜于己的老桂系,他并未选择盲目的硬碰硬,而是采取了分化瓦解、各个击破的战术。
陆荣廷手下有一位大将韩彩凤,人送外号“赵子龙”。 以其过人的武艺和智勇双全的战术闻名遐迩。
白崇禧与韩彩凤激战多日,双方僵持不下,均未分出胜负,白崇禧深知,单纯的强攻只会徒增伤亡,无益于战局。
于是,他精心布局,故意放出风声,声称已与沈鸿英麾下的杨祖德达成默契,将联手对韩彩凤部发动致命一击。
这消息迅速传到了韩彩凤的耳中,激起了他心中的怒火。为了防范于未然,韩彩凤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,紧盯杨祖德的动向,以防不测。
陆荣廷
白崇禧见状,心中暗喜,他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初见成效。趁着韩彩凤兵力分散、防备松懈之际,他果断下令,全军出击,一举击溃了韩彩凤部。
随着韩彩凤的败退,陆荣廷的主力也失去了支撑,最终不得不宣布退出历史舞台,宣布下野,他剩余的部队尽数被沈鸿英接手。
老桂系虽然元气大伤,但兵力总数仍然远超新桂系。不久之后,沈鸿英便调集重兵,兵分三路向“定桂讨贼军”发起了猛烈的攻势。
白崇禧以一个营的兵力,死守阵地,两个昼夜的激战,双方伤亡惨重。而后李宗仁率援军,与白崇禧里应外合,将其击溃。
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飘忽不定,有时剑拔弩张,拼得你死我活,有时又是友好合作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白崇禧对蒋介石奉行的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。
在1936年6月时,还曾与李宗仁联合陈济棠向蒋介石施压,这也是后来的“两广事变”,在一定程度上,对蒋抗日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七七事变后,蒋介石邀请白崇禧共商国难,白崇禧自是十分积极。不过白崇禧身边的亲信却极力阻止他前往。
因之前在蒋桂战争中,白崇禧逼蒋介石下野,担心蒋介石小肚鸡肠,会因此记恨上他,对他不利。
但白崇禧一门心思就是想抗日,将侵略者赶出中国,为国家做贡献,因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。
他多次亲临前线,指挥若定,参与了淞沪会战、台儿庄大捷、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,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他的军事思维在战场上发挥的淋漓尽致,出奇制胜,深谙兵法韬略,还编写了军事教材和著作。
白崇禧的一生也并非毫无瑕疵。他曾在政治斗争中站在了反共的立场,配合蒋介石参与了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这也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。
但与此同时,就民族大义而言,在抗日战争中,他跻身前列,积极抗战,立下了不小的功劳,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,他确实是一位爱国将领的。
人到晚年,难免会回忆过去的辉煌,在他的一生中,很少有人能入得了他的眼,他坦言自己最为钦佩的两个人中,胡琏无疑是其中之一。
“狐将”胡琏
胡琏,被誉为国民党军中的“第二猛将”,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中担任骨干角色。
他征战无数,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,又总能化险为夷。主席曾以“狡如狐,猛如虎”来评价他。
胡琏有着张灵甫的“悍”,有着黄百韬的“忠”,在国民党中,胡琏与胡宗南并称为“二胡”。
胡宗南号称“西北王”,胡琏号称“金门王”,在国民党种有着“十个西北王,抵不上一个金门王”的说法。
胡琏,在每一次战役之前,会事先扩大搜索警戒面,他深谙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
于是,派出便衣队和骑兵,穿梭于敌我之间,将敌人的动态尽收眼底,搜集着最前线的情报。
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姿态,构筑防御工事,一旦锁定了防御的核心区域,便立即调集资源构筑防线。
无论是战局有利还是处于劣势,他都能迅速调整策略,收缩或推进防线,以保持据点的安全。
胡琏既擅守,又擅攻。他很有军事作战头脑,在作战前,不会贸然分散兵力、全线进攻。而是会集中优势兵力,重点进攻敌军一点,突破后再扩大。
这种战术在他的多次战斗中得到了验证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同时,他也非常注重部队的粮弹补给,确保在战斗中能够持续提供足够支持。
胡琏一生顽固反共,参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多次“围剿”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又积极参与国共内战。
解放战争爆发后,胡琏所在的十八军整编为十一师。他与粟裕纠缠半生,是粟裕的劲敌。
整编十一师作风顽强、战力强悍,是一个难缠的对手,整编十一师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中,最后一个歼灭的,可见其战斗力强悍。
胡琏的眼皮向下耷拉,小尖下巴,这是他面容上的特征;在性格上,多疑善变,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,一有任何不对劲的迹象,就会立即撤离战场,毫不恋战。
胡琏的“运气”也确实好,解放军“猎狐”多次,都让他给跑掉了,气的许世友对粟裕发牢骚:
“胡琏这只狡猾的狐狸,又让他跑掉了!”
在白崇禧钦佩的两个人中,一个是胡琏,而另一个,则是张淦。
“罗盘将军”张淦
在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,有一位名为蔡守元的战犯,他与其他战犯不同,他的手里整天拿着一个罗盘。
而蔡守元身上的原型就是在国民党中有着“罗盘将军”的张淦。他是白崇禧的手下爱将,一生离不开他手中的罗盘。
张淦自幼就对卜卦、《易经》十分感兴趣,满脑子都是这个,整日抱着罗盘,没事就算上一卦,在外人看来,他整日就是神神叨叨的。
张淦的参军也是自己算出来的,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些犹豫,不知道该何去何从,便拿出罗盘开始卜卦。
剧照
结果连摇了三个“巽”,这可让张淦高兴坏了,这是凡是皆顺的吉卦啊!随后他便参了军。
从此,罗盘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伴侣,无论是行军布阵,还是决策定计,都要先问卜于天,再行人事。
在国民党的军队中,可以看到一个身着军装,手里却抱有罗盘,时而忧愁,时而沉思,那就是张淦没跑了。
不管是在做重大事情之前还是作战行军,他都要事先卜上一卦才能继续,甚至就连开会时的座位也有讲究。
在一次开会期间,张淦的位置被安排在西北角,他算出来后发现这个位置是“煞位”,说什么也要和别人换位置,不然就不坐了,弄得大家哭笑不得。
其实大多数人是不信这个的,包括白崇禧,但在一次事情上,让他不得不相信张淦是有两把刷子的。
那时,白崇禧率部驻扎在一个名为“坡脚”的山坡,哪料张淦拿着罗盘前来阻止白崇禧,此地不可久留。
这个地方是“阴阳颠倒”之地,因此会发生不好的事情,白崇禧却没在意,毕竟从军事的角度看,这就是一个极佳的位置。
所以白崇禧并没有因为张淦短短的几句不切合实际的话就换位置,结果当晚,白崇禧就发生了意外。
他在巡视时,一不小心踩空,摔断了腿,这时他才想起张淦白天对他的警告,从此他也不敢不信了。
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夜晚巡视,且这个又是山头,一个不注意,就有可能会受伤。
在作战前夕,张淦也会卜上一卦,据他自己所言,大多时候,他心里早已有了作战方案和应对之策。
那为什么还要卜卦呢?其实是为了增强士兵们的信心。当一个人告诉你,尽管去做吧,最后的结果是美好的。
本来你可能对这件事只有6、7分的把握,经人这样一说,你一下就有了8、9分的信心。
1949年,解放军对张淦部猛攻时,他的部下都急的团团转了,他仍镇定自若,手持罗盘请卦。
不一会儿,张淦突然大笑地说道:“奇兵将至,午夜即可应验。”下一秒,张淦指挥部大门被解放军一脚踢开,直接将他擒获。
他口中的“奇兵将至”,竟一语成谶,只不过这“奇兵”并非他所期待的援军,而是将他擒获的解放军战士。从另一方面看,他算得还是挺准的。
被俘后,张淦仍旧没有放弃卜卦,只不过他的卜卦工具变成了他身边脚下的鞋子,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,他还是不能忘了他的“罗盘”本色。
沈醉当时还调侃他,既然那么能掐会算,为什么没有算到自己会战败被俘呢?张淦长叹一声,无奈地说道:“这是天意,非人力可以挽回。”
结语
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那些试图依靠迷信或“歪门邪道”来扭转乾坤的尝试,终究是不可取的。
真正能够支撑起一个民族、一支军队走向胜利的,是坚定的信念以及团结一心的力量。
配资网站查询,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,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